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三方联动在氢能板块

首次实现内部一体化合作

2023年12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广西石油新能源 业务部经理 周 明
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总经理 潘灵永
石科院氨分解 制氢项目经理 孙尚聪

    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为广西乃至全国探索了分布式站内制氢技术路线,为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蹚出了新路。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有哪些困难,实施效果如何?

    周 明:南宁市是广西氢能交通领域发展最早、运营车辆最多的主要城市,目前在营加氢站仅有中国石化南宁新阳综合加能站1座,面对技术无先例、施工无借鉴、平台无支撑、场景难打造等难点,广西石油通过多方协调、积极沟通,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为确保项目施工按期推进,广西石油成立项目专班,集中各方优势资源,成功解决了制氢橇、卸氨泵设备不适配现场等难题。

    孙尚聪: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技术的核心在于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剂的开发与生产。石科院早在2016年就开始关注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在研究催化裂化不完全再生过程中氮氧化合物减排问题时,石科院助剂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模拟再生器烧焦过程,构建氮元素演化模型,创造性地提出通过转化前驱体氨气控制烟气氮氧化合物排放的技术思路,从而开发出了系列新催化助剂材料,并在多套装置成功应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正是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针对氨分解反应特性进行了系统调控及优化,最终成功开发了新型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剂。

    潘灵永:分布式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为燃料电池车等用氢提供服务,也可作为加氢母站辐射周边加氢站。石化机械结合石科院液氨制氢核心技术,制定制加一体化装备集成方案,多次组织讨论,严格执行安全间距要求,优化一体站布局设计方案10余次,终于为成套装备合理布局了相对位置,并分设卸氨、储氨、制氢、充装和加氢功能区,可模块化复制推广,为中国石化加氢站制加一体化改造提供了样板参考。

    面对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石油、石科院、石化机械三方联动,创新探索出了“研发工艺技术——生产研制设备系统——站点建设运营”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好处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打算?

    周 明:该项目是集团公司2023年氢能重点项目,也是中国石化系统内氢能领域首个集科技研发、工艺设计、装备制造、生产运营等多领域内部协同合作的创新项目,成功解决了制氢橇、卸氨泵设备不适配现场等难题;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在氢能板块实现内部一体化多元合作、首次使用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成套技术、首次采用22兆帕液驱隔膜式压缩机,为探索分布式站内制氢技术路线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广西石油将携手广西氢能产业联盟成员,加快完善氢能网络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助力广西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尚聪:三方联合能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未来随着绿氢制备技术成熟及大规模推广,我们将致力于绿氨合成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绿氢合成绿氨—绿氨储运—站内制绿氢”这一全流程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在催化剂与工艺工程方面的优势,持续强化创新引领作用,补齐“氨—氢”转换核心技术和自有专利短板,以技术突破打通氢能产业链堵点。

    潘灵永:三方精诚合作,形成集成解决方案,成绩亮眼。石化机械自主研制的分布式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集成控制系统,具有实时信息采集、云端监控、自动报警等功能,集卸氨、储氨、制氢、充装、加氢及卸氢六大核心功能于一体。合作有助于制氢、加氢站控系统标准化建设,也为后期加氢站设备本质安全、远程维护及装置易损件的预测性维护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服务平台。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作为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的专业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氢能装备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装备制造,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